Wednesday, July 1, 2009

北宝林南宝胜

四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在这悠久的历史卷幅中,“一仙三佛、三台四塔”算得上闻名海外,有声有色。其色彩斑斓的传说回味无穷,
脍炙世人。可惜,这些古迹,唯两寺幸存(宝林古寺、宝胜古寺)。其余的均断瓦秃垣,难觅踪迹。

洛阳白马寺以“释源”佛之始闻世;西安扶风甚称世界佛教圣地,“关中塔庙始祖”的法门寺,皆因其安置释迦牟尼真身舍利,
八度举国迎送而盛名;苏州寒山寺得 历代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咏其渔火钟声而饮誉;韶关的南华寺、
新兴的国恩寺皆因六祖惠能“始弘佛法,后坐园寂”而见称。四会宝林宝胜两寺却以其蛊玄灵气而广 泛传颂。
宝林宝胜两寺的民间传说,巧合之玄,使人如痴如醉。这两寺“只谈一寺失真谛,并提两佛藏玄机”尽人皆知。
其巧合之玄,被誉为:“佛之巧合无二地, 和谐安康万代传”。据说南海、番禺、顺德等地的商贾巨富达官贵人,
常举家前来宝林宝胜两寺祈求家庭和睦,福寿安康,且有求必应。有的则取两寺之土和合回家 供奉。有的则取两寺之水混而饮之。

宝林寺、宝胜寺相距二十余里,沿绥江西岸南北而建。一江两刹,南北呼应,升祺骈福,珠联璧合。北为宝林,南曰宝胜。
中国历代建寺,择深山古林为址(除非广 阔平原)。四会也有名山古林,但宝林宝胜两寺却依村舍而立,傍俗民而建,
求实而不华,肃然而气动。这就是玄机之妙,气韵之深。

宝林古寺(有说为“宝淋古寺”),座落在贞山区柑榄上寮村西,绥江河四会段中游。始建于北宋熙宁四年(1071年),
历九百多年沧桑。该寺深四进,左右两 侧辅以东西厢房。主建筑为硬山顶脊,出檐平缓,形制古朴。
二、三进院落中设有仿宋代特点的“承露”,其建筑最为异特。寺内至今仍存乾隆、道光年重修碑记和 咸丰年重修的石柱楹联。
寺内有一古井,传说是“佛光神井”(有说为“成佛井”),水清澈甘甜,冬暖夏凉,井水能治百病,就是这口古井,
带来很多美丽的传 说,演绎着南北古寺的神话。

宝胜古寺(因有求必应,或南北呼应,有说为“宝应古寺”),座落在四会绥江河下游大沙镇安平村安一村前。
始建于北宋宁年间,原名“化师台”(道场),到元 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七年(1290)就台建寺,历时五年,至元贞六年落成。
寺内今仍存有元代落成碑为证,为四会现存最久的一块碑记,咸丰三年(1853) 重修。该寺深三进,分左右厢房,设有天井拜亭。

北宝林古寺祀阮公佛,南宝林古寺祀梁公佛,两寺对望,两佛相依,在四会民间传有七言四句诗描述:“一江水系南北寺,
阮梁佛祖两相依;劝戒世人应和睦,行善 积福存孝义。”两佛的故事扑朔迷离,亘古未有。如“圈地牧牛”,
“澡水成金”,“坐地成佛”,“京城施雨”,“两乡争祀”等已描绘得酣畅淋漓,津津乐道。 但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传说,
虽没记载,但也广泛流传。两佛的经历,休戚与共,志同道合,一脉相传,在中国佛界中巧合得天衣无缝。他俩都出生贫苦家庭,
孩提 不幸,父母早亡,寄养姐家,身患疥疣,同拜六祖,坐地化身,年青成佛。最为巧合的还有营脚六祖寺与北宝林、
南宝胜成等腰三角形,绥江河似法杖拦腰而过,六 祖寺于河东而建,坐东脸西朝圣如来,宝林宝胜河西而立,
尤似同执法杖的两个护法童子,布局之妙尽善尽美,令人拍案叫绝。

阮公佛,名子郁,四会陶塘人,生于元末二年,家境贫困,幼丧考妣,满身疥疣,寄养柑榄姐夫家,牧牛为生。那时柑榄乡,
香荔满园,古松参天。有一山因古松形 似凤凰,曰凤凰山,每逢子郁到此牧牛,古松摇动,声如笙竽,似凤凰飞鸣。一天,
子郁与众牧童,挖一水凼,以便牛饮,深尺余,见一黄石,撬黄石而一声巨响, 清泉喷涌,高数丈,形似伞,阳光射照如七彩光环,
似佛光罩顶,甘泉宝水似花雨洒淋在子郁身上的疥疣,疥疣即好,疤痕黄光闪亮,组合排列形似线纹,有序交 错。
远看子郁如披袈裟。众牧童惊呼(寺中有“真身善度弥天花雨见真如”为证,意为“宝雨淋佛”)。天上似传:“勿忘故里”。
涌泉即止,留下深井。从此:子 郁每到此井,井水涌喷。此井乃是现宝林寺中的“佛光神井”(“成佛井”)。子郁领悟“勿忘故里”,
于是急回陶塘。路过六祖寺时,六祖寺似有仙力神吸,莫测 高深。使子郁情不自禁入寺,但见六祖佛圣像似含笑在言,
子郁悟其神语,拜六祖佛圣像为师,从此皈依我佛。
梁公佛名慈能,四会大沙镇永安铺梁村人,父母双亡后,寄养安平上隆村姐夫家,童年遭遇与阮公佛子郁巧合得一模一样。
一天,他疥疣痛痒难耐。感受孤零身世。 合掌向北拜祭父母,正想一死了之,忽然,只见天上一佛童骑七彩浮云飘来,由南往北而去,
时隐时现,慈能惊讶,追彩云而去。彩云到柑榄“佛光神井”后突然消 失。慈能走近神井,和子郁的奇遇一样,
井水喷涌似伞,疥疣顿成袈裟……。慈能得知子郁已拜六祖圣像为师,也急赶到六祖寺。六祖显灵,认为此二童与佛有缘,
赐为“和合童子”,执佛法杖,护民和睦安康,一往北驻凤凰山,一往南守高平山。后两人得道高深,六根清净,均在那里坐地化身成佛。遂塑金身。说来也巧,子 郁,慈能成佛后,两地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国泰民安。邑人选址想把其一往大南山修寺,一往贞山建庙,供奉千载。但寺庙动工时,大雨滂沱,电闪雷鸣,无法施 工。两乡父老均得佛爷托梦:“民成佛、佛爱民,何必深山寻古林,修寺必须近乡亲,和睦相处示后人。”这就是宝林宝胜两寺为什么不建在深山古林,而依村而建 的原因。

阮梁两佛还有很多雅俗共赏的传说;除“佛光神井”(成佛井)外,还有“联手降魔”(水魔、贼魔),
“和好如初”等典故。惩戒贼魔在咸丰、同治两度封文碑记 中有述:“……清远股贼串扰邑……众行迎二佛于县城,
贼人不敢犯,或闻设备而回,或途如雨而退……,贼营先期见有童子二人向贼众云……”。又记“……阮梁 二佛,皆本邑人也,
宋朝坐化,历显神灵,祈雨祷晴,农圃感沾其恩……”,子郁、慈能坐化成佛后,某年夏,绥江沿河,
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日夜不停的暴雨。洪水 泛滥,河堤崩塌,水魔肆虐,两岸变成泽国,那年,安平乡正丰收在望,眼看水魔吞食五谷,毁房倒舍,荡然无存,邑人捶胸顿足、欲哭无泪。忽然,宝林寺的“佛 光神井”升起一条七彩巨虹,划破长空,象天桥似彩龙,延伸到宝胜寺内。两童子手执法杖而舞,顿时,滔滔洪水随彩虹尽收“佛光神井”而去。众民皆喜,万人跪 拜,高呼阮梁两佛,这些传说是当地邑人对阮梁两佛的美好怀念。

听说,清末民初期间,顺德有一夫妇生二子,夫尽得其禄积万贯家财,死后,兄弟争遗产视为仇敌,而怨其母。
母痛心疾首出走,至宝林宝胜两寺祈祷,许诺只要兄 弟和睦如初,万贯家财尽归佛,死亦足矣。一天,兄弟门前来了两乞童,
赐食给物皆不要,问:“都到乞食地步,你们要什么才满足?”两乞童答曰:“我俩至此地 步,皆因缺少父母爱,
只要你们施舍一点孝心,听说你母亲很慈祥,我们想见你母一脸,足矣!”,话毕,一朵七彩浮云由天而至,乞童消失,
随浮云而升。只留二 只化缘 在门前,上刻着“天道循环,因果报应,和好如初,宝林宝应”。听说,这顺德兄弟二人,
悟性很好。四处寻母,后到宝林宝胜寺后,得知其母仙逝于凤凰山。遂拜 阮梁两佛为师,削发为僧,寺内曾有二句:
“凡俗世人有家不和睦不为家;只有佛缘而无佛心不为向佛”警句,深得其意。也许是这个传说的原故,
南海、番禺、顺 德等地的达官显赫,十分相信“天道循环、因果报应”这佛言,钟情于宝林宝胜阮梁两佛。

旷古绝伦的传说,有造福一方的效应,德庆悦城龙母庙的龙母传说使游人如鲫是一实例。名人以文传;古刹以玄传;圣地以奇传。
陶渊明发现世外桃源使峻峭华山更 妙不可言;雷锋塔因有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而变得方兴未艾;
三潭印月的传说使杭州西湖增添秀色;张果老装日月、柴王载五岳过赵州桥留下的蹄印车沟,见证了 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,
使人先睹为快、慕名前往。这就是神奇传说的魅力。

我曾细想,阮梁“和合二佛”比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寒山、拾德“和合二圣”的故事更为传奇,为什么“阮梁二佛”
在世间没有留下更多的文墨风采?皆因江南才子捷足先登寒山寺,描尽“江风渔火夜半钟”的原故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